■ 在網路中找到截然不同的自己,可能不太容易。一項心理學研究指出,網路虛擬人物的風格與本尊個性很像—「第二人生」某種程度上仍然被「第一人生」左右。
rafeejewell@flickr
你可以在「第二人生」中擁有一個充滿白鴿的豪華婚禮,也可以當個歌手或者創業開公司。(rafeejewell@flickr)
編譯 ∣ Gerda
  儘管網路玩家在創造「分身」時,理論上可以選擇跟自己截然不同的樣貌與性格設定,但心理學研究卻發現,人們最後還是會創造跟自己相似的分身。
  加拿大諧和大學(Concordia University)約翰摩森商學院副教授布鐸(Dr. H. Onur Bodur)與前研究生貝萊樂(Jean-Francois Belisle),調查美國知名網路遊戲「第二人生(Second Life)」中的行為得到上述結論。
  「第二人生」是一個新型態的模擬社交遊戲,玩家在裡頭稱為「居民」,可以進行各種買賣交易,也可以開公司,甚至會因為在遊戲中犯罪而被關進遊戲的監獄裡。這個遊戲型態獲得重視,是因為它自己產生了複雜的經濟型態,而且遊戲幣可能被兌換成現實生活中的金錢。許多實體公司將商標、商品融入此類遊戲中,以達成廣告效益。
  布鐸讓使用者填寫自己性格與特徵的問卷,並與他們在遊戲中呈現的分身面貌相對照。分身的身體特徵,像是頭髮的長度和顏色、體型、服裝樣式,都與本尊有著關連。
  整體來說,分身的特徵和遊戲者的性格有一定程度的規則可循,擁有時髦髮型與服裝的分身通常有個個性外向的本尊。
  這份研究公佈在八月的《心理與行銷》期刊(Psychology and Marketing)中,研究結果或許可以提供企圖打入虛擬市場的公司一些指引。布鐸指出,截至2011年之前,80%的美國網路消費者和前500大企業將出現在虛擬社會中,或擁有一個以上的虛擬身分。布鐸認為,虛擬人物和現實生活玩家之間的關連,可幫助這些公司辨識背後的消費者,改善行銷策略;此調查成果也有助於真實公司找到靈感,設計它們在虛擬世界中的外貌。
原文出處:Avatars as information: Perception of consumers based on their avatars in virtual worlds.(Psychology and Marketing)